第14章 众声喧哗(1 / 1)

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,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,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。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,而是盲从、残忍、偏执和狂热,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。

——《乌合之众》

陈仁怎么也没想到他从医院出来后,一夜之间天翻地覆,他变得千夫所指。

他冲刷干净大门上的红色油漆,花了两天的时间把店门口收拾干净。

然后像往常一样开店迎客,但这次他从天亮等到天黑,等到水果慢慢变烂掉,却也没等来一个顾客。

与水果店的冷清相对应,是网上留言的愈演愈烈。

在这个时代没有秘密,也没有真相,任何一点风吹草动,都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导火索。

陈仁已经数不清这些天有多少人留言骂他了。

他这才知道,原来对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产生这么刻骨的恨意。

这一晚很是热闹,一个男人开直播说是陈仁的中学同学,男人说得有鼻子有眼,直播间热度飞速上涨,礼物刷个不停。

“他上学的时候就是这种人啊。”

“他之前进过少管所,长得又高又壮,站起来比老师还要高一个头,我当时坐在他前桌,有一次从后门进来不小心碰了他胳膊一下,他站起来就给我一耳光,我耳朵现在还留有后遗症。”

说着他拿出一张模糊的高中毕业照,指着一个身材魁梧的人说是陈仁,照片上面写着东昌第一实验中学。

但陈仁几个月前才搬来这里,从来都没有在东昌上过学。

众声喧哗,他们说得太过真实,太过言之凿凿,笃定的语气让陈仁都开始觉得恍惚,好像他们嘴里那个打老婆,情绪不稳定的暴力男才是自己。

直播间也有不相信男人说的话的人,但每当有质疑的声音出现,下面总会跟着一长串反驳咒骂的话语。

“我看你不是人生的是畜生生的,给这种人说话。”

“我好担心你啊,担心你万一挺过去了怎么办,你一定要把大家的话放在心上啊。”

“阴沟里的老鼠就该在地下好好藏着,别出来丢人现眼。”

他们做出这种事情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,不允许另一种声音的发出,本身就是一种流量霸凌。

沈亦行回家后,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完整梳理一遍,连夜写出了一篇关于这次事件真相的文章。

他点开已经许久没有用了的邮箱,找到那熟悉的名字——激扬日报社。

沈亦行手指点击鼠标,一秒钟后显示发送成功。

第二天一早,东昌电视台跟激扬日报社等官方媒体分别对这一事件发出辟谣通报,并对带节奏的自媒体点名批评。

《年轻人殴打老人事件反转,性.骚.扰其妻子成冲突导火索》

《坚决抵制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行为,摒弃“流量至上”错误观点。》①

评论区顿时沸沸扬扬。

“我去,看着那么老实一张脸,竟然还是个强.奸.犯,真是人不可貌相。”

“不是老人变坏了,而是坏人变老了。”

还有不少网友,对此感到愤怒。

“反转了?你敢耍老子?”

“呵呵,早就说了先让子弹飞一会儿。”

在这其中还有一条评论,语气嘲讽,异常扎眼。

“哦,学新闻学的。”

一个ID名是某某律师事务所的网友发言:“我们已经在准备免费给老人提供法律援助,结果告诉我说是假的,欺骗人的善良很好玩是吧。”

“只有我是真的以为那个老人很可怜嘛,我还给他转账了。”

“楼上,我也是,以后再也不会随便相信网上的言论,我还是多可怜可怜自己吧,干着996,吃着劣质外卖,上个网还要被人骗。”

还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沉默观望,“坐等下一次反转。”

官方媒体发布澄清后,“择言”的文章被下架,那个谎称是陈仁同学的直播间也被立即封号。

这个反转新闻在热搜上挂了很久,但就算是这样,不相信的人也很多,他们固执地坚信着自己认为的真相。

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,当怀疑产生的时候,罪名已经成立。②

南栀在去引力的路上见到了602的张大爷,他拎着个鸟笼子站在路边正在看人下象棋。

南栀走过去打了声招呼,正好这时身后有一辆大货车经过,带起了一阵风。

南栀看着远去的车,不经意地说了一句:“刚才那辆车,按喇叭的声音好大啊,吓了我一大跳。”

张大爷愣了一下,然后猛地点头,“啊对。”

“这里明明是住宅区,路上没什么人还要按喇叭,真是太扰民了。”

南栀却一点也笑不出来。

刚才那辆车根本就没有按喇叭,但张大爷却说他听到了。

听人说张大爷的耳朵早些年受了点伤,听力下降,但他性格好强,不肯接受自己是个聋子,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,哪怕自己没有听到,也经常编一些瞎话说自己听到了。

文章里说602的住户张大爷经常听到陈仁他们房间传来争吵打闹的声音,想来也未必是真的。

南栀的手机震动,打开一看是关于后续调查结果的消息推送。

路东头开水果店的那个胖男人的。

自从陈仁他们搬过来后,胖男人水果店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,他痛恨两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外地人,抢了他的生意,想给他们点苦头尝尝,正好车里的行车记录仪拍到了这个视频。

他最初只是想在当地社区小范围传播,能把陈仁他们的名声搞臭就行,他也没想到最后竟然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。

面对来自陌生人的巨大的恶意。

南栀明明站在阳光下,却只觉得冷。

南栀到引力的时候,沈亦行正在看新闻,她瞟了一眼,发现是东昌电视台播报的晚间新闻。

主持人是一个很有气质的年轻女人,她穿着一身剪裁合理的白色西装,面容精致,妆容简单自然,仪态万千地端坐在直播台前,眼神认真又专注。

屏幕下方的字幕上标注着她的名字——许知忆。

酒吧门口的风铃响了,陈仁推门进来。

张蔓目光茫然地跟在陈仁身后,很警惕地看着引力的众人。

看来是又不记得了。

南栀说不出自己心中是什么感受,明明几天前还在一起说话,等再见面自己却变成了一个会让她警惕的陌生人了。

而陈仁身为张蔓曾经最亲密的人,这些年,他又该有多难受。

陈仁对着他们笑了笑,显得有点憨,开口却是:“我要离开东昌了。”

他牵着张蔓的手,“我准备带蔓蔓回老家。”

陈仁把自己精心包装好的水果,放到了吧台上,“这些天你们是第一个肯听我说话的人。”

辟谣的声明,跟当初引爆网络的那篇文章相比,实在是没什么水花。

现在随便在什么视频网站搜索关键词,依然能看到很多媒体对这个事情的转发与加工,但却是对辟谣之前的事件再加工,这些毫无根据的剪辑拼凑,热度却居高不下。

辟谣声明的发出,就像在湖水中央落了一块小石头,刚开始能荡起了一小片涟漪,再之后就沉了底,无人问津。

他们来东昌的初衷是想着大城市医疗水平发达,说不定张蔓的病还能有转机,结果没想到却变成这样。

“事情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。”

陈仁抬起头,因为连续多日的休息不好,眼睛里都是红血丝,他还是不甘心,他睁着通红的眼睛问:“这到底是谁的错啊。”

是啊,这到底是谁的错。

沈亦行也不知道,没办法回答他。

后真相时代,情绪、偏见都比真相本身重要。但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。

沈亦行突然回想起之前遇到类似这次反转新闻的事情,同事感叹道:“还是要时刻保持怀疑。”

沈亦行却很不认同这个观点。

“你不能要求大众时刻保持怀疑,在事情发生时,都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,那还要我们做什么呢。”

“我们的工作就是报道事实真相,而不是让大众去怀疑。”

沈亦行记得在新闻学院上的第一节课,须发皆白的老教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大字。

“人性大于新闻性。”

这句话伴随着他整个职业生涯。

坏消息确实更容易得到大众的关注,但比起新闻的轰动效应或商业利益,对人的关怀、尊重应该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。③

南栀中午在员工食堂吃饭,刚打完饭,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。

好久没动静的同学群中突然有人发消息。

班长:“哈喽,各位同学!各位成功人士!毕业数载,魂牵梦萦,兹定于本周日于东昌国际酒店举办班级聚会,让我们重温青春,把酒言欢,望大家能够拨冗前来,不见不散!”

“顺带一提,我们的老同学,现在“择言”的创始人孙大老板孙泽文,到时候也会去哦。”